效阮公咏怀 其二十六

守道遗荣利,趋物丧其真。诎伸难并观,高尚良可伦。

不见玄庐子,精神已无存。煌煌口中珠,含此谁为珍。

富贵焉足求,甘我贱与贫。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人生选择的问题:追求物质名利会让人失去本真,而坚守道德和内心的高洁虽然清贫,却更值得珍视。

前四句直接点明主旨:坚持道德操守的人会放弃荣华富贵,而追逐物质的人会丧失真实的自我。人生中"屈"(委屈求全)和"伸"(施展抱负)往往难以两全,这时候高尚的品格就显得尤为可贵。

中间四句用"玄庐子"的典故(传说中得道的高人)作对比:你看那些追求富贵的人,就像行尸走肉般精神空虚。他们嘴里说着漂亮话("口中珠"),但内心早已没有真正珍贵的东西。

最后两句表明态度:富贵有什么好追求的?我宁愿安于清贫,保持内心的纯净。这里的"甘"字用得特别有力,显示出主动选择的坦然与坚定。

全诗的魅力在于用简单对比揭示深刻道理:一边是表面光鲜内心空虚的富贵生活,一边是物质清贫精神富足的人生选择。诗人用"口中珠"这个生动比喻,讽刺了那些说漂亮话却内心空洞的人。最后表明宁愿清贫也要守住本心的态度,展现出古代文人可贵的精神气节。这种对精神世界的坚守,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依然能引发强烈共鸣。

薛蕙

薛蕙(1489~1539年),明朝大臣。祖居亳州城内薛家巷。年十二能诗。举正德九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谏武宗南巡,受杖夺俸。旋引疾归。起故官,改吏部,历考功郎中。正德十五年(1520年)薛蕙再次被起用,任吏部考功司郎中。嘉靖二年(1523年),朝中发生“大礼”之争,薛蕙撰写《为人后解》《为人后辨》等万言书上奏,反对皇上以生父为皇考,招致皇帝大怒,被捕押于镇抚司后赦出。嘉靖十八年(1539年),薛蕙担任春坊司直兼翰林检讨司,不久病死家中,享年五十,被追封为太常少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