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雪湖寄张高沙诗卷后

大篇如建瓴,小篇如捍城。
执此能事柄,凌夺造物真。
雪湖坐此彻骨贫,致贫之具犹示人。
铿锵应是我辈语,饥鸢悲苦哦清新。
高沙旧日春风手,也是乘槎丈人后。
红莲开幕著诗人,此段风流少人有。
飞声郎署知闻旧,扫门谩惜千金帚。
不图愿与丈人厚,要看云锦三千首。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生动的比喻和直白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创作、人生际遇和友情的思考。

第一部分(前四句):诗人用两个比喻形容创作——大作品像从高处倒水般气势磅礴,小作品像守卫城池般扎实有力。掌握了这种创作能力,就能超越自然限制,写出打动人心的作品。但诗人自嘲说,正是这种追求让他穷得"彻骨",却依然坚持把"致贫工具"(指写诗才能)展示给人看,体现了他对艺术的执着。

第二部分(中间六句):诗人用"铿锵"形容自己这群人的诗风,像饥饿的老鹰鸣叫般带着悲苦却力求清新。接着提到友人"高沙",称赞他当年如春风般有才华,是文坛前辈的传人。特别夸赞高沙开设诗坛提携后辈的风雅之举,认为这种文人相惜的情怀如今少见。

第三部分(最后四句):诗人说自己虽曾在朝廷任职,但更珍惜与高沙的深厚友谊。最后用"云锦三千首"的夸张比喻,表达对友人诗作的期待——希望看到如彩云般绚烂的无数诗篇,既赞美友人才华,也暗含共同追求艺术境界的愿望。

全诗通过"穷也要写诗"的自嘲对友人才能的真诚赞美对文人风骨的推崇,展现了宋代文人特有的精神世界——把艺术追求看得比物质更重要,在相互欣赏中获得精神满足。语言上善用"建瓴""捍城""饥鸢"等鲜明比喻,让抽象的艺术创作变得可感可触。

释居简

释居简(一一六四~一二四六),字敬叟,号北涧,潼川(今四川三台)人。俗姓龙(《补续高僧传》卷二四作王)。依邑之广福院圆澄得度,参别峰涂毒于径山,谒育王佛照德光,走江西访诸祖遗迹。历住台之般若报恩。后居杭之飞来峰北涧十年。起应霅之铁佛、西余,常之显庆、碧云,苏之慧日,湖之道场,诏迁净慈,晚居天台。理宗淳祐六年卒,年八十三,僧腊六十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