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普光寺(去州城三十五里)

无端未得归林下,又向南方拥使麾。
夜宿禅关更萧洒,一轩寒月照清池。

现代解析

好的,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分析,使用了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

这首诗是描述一位旅行者夜宿普光寺的经历和感受。整首诗充满了宁静、淡泊的氛围。

首先,诗的前两句“无端未得归林下,又向南方拥使麾”,表达诗人内心的无奈和奔波的辛苦。他渴望回归山林、远离世俗纷扰的愿望并未实现,反而被迫向南继续他的使命或任务。这里的“无端未得归林下”,可以理解为因为某种原因无法回到理想中的隐居之地;“又向南方拥使麾”,则表达了他不得不继续前行的现实。

然后,诗的后两句“夜宿禅关更萧洒,一轩寒月照清池”,描绘了诗人在普光寺的夜晚情景。他夜宿寺庙,心境更为清静自由。“夜宿禅关更萧洒”,可以理解为夜晚在寺庙中住宿让他感受到一种超越日常的洒脱和自在。“一轩寒月照清池”,则是他眼前所见的景色:月光照射在清澈的池塘上,形成一幅宁静、美丽的画面。这里的“寒月”和“清池”都增添了环境的宁静和淡泊。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的无奈和追求内心宁静的矛盾。他渴望回归自然、享受清静,但现实却迫使他继续前行。然而,在普光寺的夜晚,他至少能暂时放下心中的烦恼,享受片刻的宁静和美景。这种心境的转变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这首诗的精髓和魅力所在。

希望这样的解释能让你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

张伯玉

建州建安人,字公达。第进士。尝为苏州郡从事。仁宗嘉祐中为御史,出知太平府,后为司封郎中。工诗善饮,时号张百杯,又曰张百篇。有《蓬莱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