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温岭(温岭在黄岩)
黄山形势南如窝,四十馀里趋丹河。
年年七月八月雨,稻田瀰涨漫风波。
异时都水使者至,东开铁场分水势。
地绵力短功未成,尺一催归卒吞志。
旧画茫茫如弃井,百年遗恨如灰冷。
我来吊古更穷源,并水沿流至温岭。
岭之首尾少低昂,如衡称物锱铢强。
外即大海枕平麓,相去往往寻丈长。
天造地设巧乃尔,胡为弃此而取彼。
兴废成否抑有时,不独今非古皆是。
此来经营烦令君,便有异议争云云。
常情自古惮谋始,岂料疲秦终利秦(明毛德京嘉靖《象山县志》卷一四)。
年年七月八月雨,稻田瀰涨漫风波。
异时都水使者至,东开铁场分水势。
地绵力短功未成,尺一催归卒吞志。
旧画茫茫如弃井,百年遗恨如灰冷。
我来吊古更穷源,并水沿流至温岭。
岭之首尾少低昂,如衡称物锱铢强。
外即大海枕平麓,相去往往寻丈长。
天造地设巧乃尔,胡为弃此而取彼。
兴废成否抑有时,不独今非古皆是。
此来经营烦令君,便有异议争云云。
常情自古惮谋始,岂料疲秦终利秦(明毛德京嘉靖《象山县志》卷一四)。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浙江温岭一带治水的故事,用大白话来分析就是:
1. 问题篇:洪水年年闹心
开头说黄山南边地势像个窝,一下大雨,四十多里的水全往丹河灌。每年七八月稻田就被淹,像一锅煮沸的粥。以前朝廷派过水利专家,想挖铁场分流,结果工程半途而废,成了烂尾项目,老百姓的失望像凉透的灰烬。
2. 考察篇:发现天然排水沟
诗人实地调研,发现温岭这地方简直是"天选排水工"——山岭两头高度差不多(像天平一样平衡),离海只有几丈远,地形就像专门设计好的排水通道。诗人忍不住吐槽:明明有现成的解决方案不用,非要折腾其他工程?
3. 哲理篇:做事难在开头
最后点出核心矛盾:现在新来的县令想重启治水,立刻有人唱反调。诗人感慨:人们总是害怕新计划(像当年秦国变法被骂,最后真香),创新从来都不容易。
全诗亮点:
- 用"天平称重"比喻地形,把专业水利问题说得生动
- "疲秦终利秦"这个典故,把历史智慧融入现实问题
- 不是单纯写景,而是通过治水故事讲"改革之难"的深刻道理
就像现在要修地铁缓解拥堵,总有人说"劳民伤财",但建成后大家都说真方便——诗人八百年前就看透了这种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