澹游雨竹

梦入零陵见旧丘,忽闻瑶瑟不胜愁。觉来一片空山雨,散落潇湘万叶秋。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从梦境到现实的秋雨竹林场景,充满朦胧的哀愁美。

开头两句写梦境:诗人梦见自己来到湖南零陵(柳宗元曾被贬之地),看到熟悉的竹林山丘,忽然听到哀怨的琴声,愁绪瞬间涌上心头。这里用"瑶瑟"(美玉装饰的琴)暗示琴声清冷哀婉,与贬谪文人常有的愁绪相呼应。

后两句写醒后实景:梦醒时只听见空山雨声,看秋雨打落竹叶洒满潇湘。这里"一片空山雨"既写实景,也暗喻愁绪如雨般弥漫;"万叶秋"用竹叶纷飞强化萧瑟感,同时"潇湘"(湖南河流)再次呼应前文的零陵,形成空间闭环。

全诗妙在虚实交织:梦中琴声与醒后雨声交融,旧丘竹林与潇湘秋叶重叠。诗人将贬谪文人的典型愁绪,通过"雨打竹叶"这个动态画面自然流露,不直接说愁,却让读者从雨声竹影中感受到绵长的惆怅。这种以景传情的写法,正是中国传统诗歌最动人的表达方式。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