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秋天收到朋友诗作后的感慨,展现了文人清高自守的精神世界。
前两句说:秋风里孤独的愤懑只有自己知道,接到朋友寄来的诗卷顿时心情愉悦。这里用"孤愤"和"色怡"的对比,生动表现了文人之间以诗会友的珍贵情谊。
中间四句是核心:诗人品读朋友的诗句时,感觉就像参透禅机后成佛般通透,吟诵时飘飘欲仙。当下世风日下,人们都争着讨好权贵(胡奴代指外族权贵),但真正的气节之士(臣朔指汉代不阿谀的东方朔)宁可挨饿也要保持操守。
最后两句感叹:现在还有谁会说这样的话呢?当今流行的都是些随波逐流的空话("卮"是酒杯,比喻像酒水一样随容器改变形状的奉承话)。
全诗通过"秋风"、"诗筒"、"饥"等意象,塑造出一个坚守节操的文人形象。最打动人的是那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傲,以及"宁可清贫也要保持气节"的精神追求。诗人用对比手法(世俗趋炎附势vs文人坚守节操)突出了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度。
马廷鸾
马廷鸾(1222年—1289年),字翔仲,号碧悟。宋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市)众埠乡楼前村人。幼年丧父,贫不改志,刻苦读书,淳祐七年(1247),马廷鸾赴京参加乙未科省试,获进士第一,殿试为第四,一举成名。他一生勤政爱民,秉性正直,从地方官直至宰相高位。惜南宋朝廷为权奸把握,不能尽展其才华。度宗朝奸臣贾似道、丁大全当国把持朝政,视为异见,受其压制,迫于内忧外患,廷鸾饮恨引退。宋亡,马廷鸾拒绝与元政权合作,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