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云庵观龙缝泉因怀碧山吟社

空山腹元精,众窍泻灵液。
支流汇成渊,形似半规月。
其上有悬崖,亘古此开擘。
清冷涵雪乳,阴翳生石发。
入耳无惊喧,一线引岩隙。
涓涓流自细,汩汩源不竭。
到来秋暑忘,弥觉尘虑释。
传闻雷雨时,肤寸云气白。
疑有蛰龙起,蜿蜒破石壁。
缅昔弘治初,十老留胜迹。
图画写林峦,觞咏盛裙屐。
迄今数百年,骚雅久消歇。
惟余涧泉冷,曾照髭眉碧。
庵僧鹤貌癯,招我话闲适。
汲泉试烹茶,清风生两腋(续梁溪诗钞卷十三)。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牧云庵龙缝泉的幽静美景,同时追忆了古代文人雅士在此吟诗作画的盛况,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与人文交融之美的赞叹。

全诗可分三个部分:
1. 写景(前12句):用生动的比喻描绘泉水奇观。把山体比作"空肚子"藏着精灵,石缝像无数小孔流出仙液,汇成半月形水潭。悬崖像被远古神力劈开,泉水清冷如雪水,石上青苔幽暗。水流声轻柔如一线岩缝引出的细语,虽细小却源源不断。这里凉爽得让人忘记暑热,烦恼全消。

2. 传说联想(中间4句):由实景引发想象。听说雷雨天这里云雾升腾,仿佛有沉睡的蛟龙破壁而出,为静景增添了动态神话色彩。

3. 怀古抒情(后10句):想起明朝弘治年间,十位老诗人曾在此组建"碧山吟社",他们在此赏景作画、饮酒吟诗。如今数百年过去,文人雅事早已消散,只有冰凉的涧水曾映照过他们的容颜。结尾写庵中清瘦如鹤的老僧邀作者煮茶闲谈,茶香中仿佛生出清风,暗喻超脱尘世之感。

诗歌魅力在于:
- 动静结合:静谧泉水与蛟龙破壁的想象形成反差
- 古今交融:现存自然景观与消失的人文盛事相互映衬
- 感官丰富:视觉(半月潭)、触觉(清冷)、听觉(涓涓声)俱全
- 余味悠长:以煮茶生风结尾,留下飘逸的想象空间

通过山水之美与人文追忆,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文化传承的感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