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用直白有力的语言,描绘了古代淮河、济水流域遭遇大旱时的惨状,控诉了天灾人祸对百姓的摧残。
第一层:灾难的残酷画面
开头像镜头特写:淮济地区旱到极点,庄稼绝收——"秋无禾,夏无麦"六个字,直接道出农民一年到头颗粒无收的绝望。没有粮食,人怎么活?诗人用最朴素的发问:"穿什么?吃什么?"让读者瞬间共情灾民的生存困境。
第二层:愤怒的呐喊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灵魂。诗人用"呜呼""乌乎"双重感叹,像拍案而起:老百姓连树皮草根都吃光了,不当强盗还能怎么办?这里表面在说灾民为贼,实际在质问社会:把人逼上绝路的,到底是天灾,还是腐败的统治?
诗词的现代启示
这首诗像一篇古代"灾难报道",没有华丽辞藻,却字字血泪。它提醒我们:任何时代,当最基本生存权被剥夺时,社会矛盾就会爆发。诗人站在饥民角度发声的勇气,至今令人动容。
张弼
(1425—1487)明松江府华亭人,字汝弼,号东海。成化二年进士。久任兵部郎,议论无所顾忌。出为南安知府,律己爱物,大得民和。少善草书,工诗文,自言吾书不如诗,诗不如文。有《鹤城稿》、《东海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