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阳庵松歌
昨日樱桃园里竹,千竿簌簌黏衣绿。
今朝四阳庵里松,数株盘礴来天风。
一株根蟠巨石上,郁律绾结龙蛇状。
忽伸一爪掀岩峦,石破天惊泣相向。
七株离立寺门前,乱飘翠雨霏苍烟。
当门兀坐啜苦茗,但觉云烟幂历相钩连。
于中两株尤诡异,槎桠撑突夜叉臂。
如擎剑戟拥麾幢,偶卫仙官下游戏。
又如空中悬丹梯,从此步步直上排云霓。
可望不可到,不如醉倒童子争扶携。
四阳之松真奇绝,往来常听游人说。
此际徘徊意未厌,重过偃卧松阴月。
今朝四阳庵里松,数株盘礴来天风。
一株根蟠巨石上,郁律绾结龙蛇状。
忽伸一爪掀岩峦,石破天惊泣相向。
七株离立寺门前,乱飘翠雨霏苍烟。
当门兀坐啜苦茗,但觉云烟幂历相钩连。
于中两株尤诡异,槎桠撑突夜叉臂。
如擎剑戟拥麾幢,偶卫仙官下游戏。
又如空中悬丹梯,从此步步直上排云霓。
可望不可到,不如醉倒童子争扶携。
四阳之松真奇绝,往来常听游人说。
此际徘徊意未厌,重过偃卧松阴月。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不同地方看到的两种自然景观——樱桃园的竹子和四阳庵的松树,通过对比展现出松树的奇特与壮美。
全诗分为三部分:
1. 开头用对比手法,先写昨日在樱桃园看到的竹林景象(千竿绿竹随风轻摇,竹叶拂过衣襟),再写今天在四阳庵看到的松树(几株苍松顶天立地,仿佛能招来天风)。这种"昨日-今朝"的对比,让松树的非凡气质更突出。
2. 中间部分重点描写松树的三种姿态:
- 第一株松树根穿巨石,盘曲如龙蛇,突然像龙爪般掀开山岩,气势惊人
- 寺前七株松树挺拔耸立,松针如翠雨飘洒,云雾缭绕
- 其中最特别的两株,枝干如夜叉手臂般张牙舞爪,又像举着武器的仪仗队,还像空中悬着的登天梯
3. 最后抒发感受:虽然松树美得让人想登天,但终究可望不可即,不如醉倒松荫下。结尾说每次来都看不够,还要再来躺在松树下赏月,表达了对这些奇松的深深喜爱。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用夸张比喻让松树"活"起来(如龙爪掀岩、夜叉手臂、登天梯等)
2. 通过云雾、月光等环境描写营造仙境般的氛围
3. 在惊叹自然奇观之余,又回归到"醉卧松荫"的闲适,体现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就像我们旅游时看到震撼的风景会拍照发朋友圈一样,诗人用文字"拍摄"下了让他震撼的松树奇观,并把自己的想象和感受都融入其中,让读者也能身临其境感受到这些松树的非凡气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