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门

莫浪柴门出,只应古是师。
凤原希见贵,龙更是潜宜。
民物孤怀切,文章至性为。
悠悠千载后,此意有人知。

现代解析

这首诗《柴门》像一位隐士的自白书,用朴素的语言道出了深刻的人生选择。

前两句“莫浪柴门出,只应古是师”像是自我告诫:别轻易踏出这扇柴门(指隐居生活),要向古人学习安贫乐道的精神。这里的“柴门”不仅是现实中的简陋家门,更象征一种远离名利的生活方式。

中间四句用“凤”和“龙”打比方:凤凰本就稀有(暗指自己不愿随波逐流),而龙更该潜伏深潭(比喻有才华的人不必张扬)。诗人说,自己关心百姓疾苦是发自真心(“民物孤怀切”),写文章也只是为了表达真实性情(“文章至性为”)。

最后两句带着一点孤独的自信:就算千年之后,总会有人懂我这番心意。这种“不求当下理解,但求无愧于心”的态度,既有文人的清高,又透露出对理想的坚守。

全诗的魅力在于:它用简单的意象(柴门、龙凤)和直白的语言,把一个选择孤独坚守的灵魂写得既坚定又动人。就像现代人常说的“做自己”,但诗人用柴门和古人的榜样,给了“做自己”更厚重的文化底蕴。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