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吴岸先
我生亦偶然,汝死何草草。
槛车忆初来,面凹露双肘。
既被冰雪侵,况复遭群侮。
有口难告人,束身守空窭。
汝书犹在眼,汝颜不复睹。
吁嗟骨似柴,安能厌豹虎。
四海尽秦坑,诗书同一炬。
二月金鸡飞,恨汝不得偶。
挥泪约同人,携灰反旧土。
兹愿又已乖,总入山鬼簿。
后先理亦齐,不如早还故。
地上莫能容,地下可相许。
苍苍久不闻,休向帝庭语。
吁嗟复吁嗟,万里馀妻女。
春闺梦或逢,肯道寒边苦。
槛车忆初来,面凹露双肘。
既被冰雪侵,况复遭群侮。
有口难告人,束身守空窭。
汝书犹在眼,汝颜不复睹。
吁嗟骨似柴,安能厌豹虎。
四海尽秦坑,诗书同一炬。
二月金鸡飞,恨汝不得偶。
挥泪约同人,携灰反旧土。
兹愿又已乖,总入山鬼簿。
后先理亦齐,不如早还故。
地上莫能容,地下可相许。
苍苍久不闻,休向帝庭语。
吁嗟复吁嗟,万里馀妻女。
春闺梦或逢,肯道寒边苦。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朋友悼念逝者吴岸先的悲愤之作,用直白的语言控诉了社会的不公,同时饱含对亡友的深情。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1. 回忆亡友遭遇:开篇用"我生偶然,你死草率"的对比,带出亡友生前悲惨处境——被关押时"面凹露肘",遭受冰雪折磨和众人欺辱,却无处申冤。诗人反复强调"你的字迹还在眼前,面容却再也看不见",凸显物是人非的痛楚。
2. 控诉社会黑暗:用"骨瘦如柴怎敌虎豹"比喻弱者在强权面前的无力,将当时社会比作"秦始皇焚书坑儒"般的文化浩劫。"二月金鸡飞"可能暗指某个希望破灭的事件,亡友没能等到转机。
3. 寄托哀思:想带亡友骨灰回乡却未能如愿,只能安慰说"地上不容你,地下或许能安息"。最后想到亡友远在万里之外的妻女,她们若在梦中相见,想必亡友也不会诉说边塞之苦,这种隐忍更显悲凉。
诗歌魅力在于:
- 用"面凹露肘""骨似柴"等具象描写,让读者直观感受亡友遭遇
- "四海尽秦坑"的比喻尖锐揭露时代黑暗
- 结尾"春闺梦逢不说苦"的想象,将悲痛推向高潮
- 全篇像朋友间的哭诉,没有华丽辞藻,却字字血泪
这不仅是个人哀悼,更是对压迫环境的愤怒控诉,展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社会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