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曲

青溪女儿爱罗裙,提筐陌上踏春云。
蚕饥日暮思归去,不敢回头看使君。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采桑少女的春日劳作场景,充满生活气息和含蓄的情感。

前两句"青溪女儿爱罗裙,提筐陌上踏春云"像一幅明快的画面:溪边少女穿着心爱的罗裙,提着竹篮走在田间小路上,步履轻盈得仿佛踩着春天的云彩。这里用"踏春云"这个生动的比喻,既表现了少女的轻盈姿态,又烘托出春日的美好氛围。

后两句"蚕饥日暮思归去,不敢回头看使君"则转向细腻的心理描写:天色已晚,想到家里的蚕宝宝该饿了,少女急着回家,却又不敢回头看那位"使君"(可能是官员或心上人)。这个"不敢回头"的细节特别传神,既暗示了少女的羞涩,又留给读者想象空间——或许她对这位"使君"怀有朦胧的好感,又或许只是出于对权贵的敬畏。

全诗妙在通过日常劳动场景,自然流露出少女纯真而复杂的心绪。语言清新如白话,却通过"踏春云"这样灵动的想象和"不敢回头"的微妙心理,让一个勤劳又可爱的采桑女形象跃然纸上。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古典诗词独特的魅力所在。

沈天孙

沈天孙(公元一五八0年至一六00年)[明],字七襄,宣城人,洗懋学之女。生于明神宗万历八年,卒于万历二十八年,年二十一岁。明慧善读书,能为诗。天孙年十七,归屠隆子金枢,与隆女瑶瑟友善。瑶瑟既嫁,时时归宁,相与唱和。天孙卒末几,瑶瑟亦卒。天孙著有《留香草》四卷,《明史艺文志》传于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