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东山诗七首 其七 游洞庭将归再赋

城中遥指一螺苍,到此依然自一乡。晓鼓隔溪渔作市,秋风吹枳橘连墙。

名山更倚湖增胜,清赏刚临月有光。正尔会心空又去,不如僧住竹间房。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览洞庭东山后准备离开时的不舍之情,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感受,展现了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美。

1. 城市与自然的对比
开头两句写从城里远望洞庭山只是一抹青色("一螺苍"),但真正到了这里才发现它自成一派天地。这种对比突出了亲身体验自然的重要性——远观和近玩完全不同。

2. 充满生活气息的晨景
三四句像一组动态镜头:清晨对岸传来打渔人的鼓声,渔民们正在水边交易;秋风吹过,挂满果实的橘树从墙头探出来。这些细节让风景立刻鲜活起来,既有声音又有气味,充满人间烟火气。

3. 湖光山色的绝美搭配
五六句赞叹洞庭山因湖水衬托更显壮丽("名山更倚湖增胜"),而诗人恰好赶上有月光的夜晚来欣赏("清赏刚临月有光")。这种天时地利的巧合,让美景更添一份梦幻色彩。

4. 依依不舍的离开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虽然领悟了山水之美("会心"),却不得不空着手离去,反而羡慕起住在竹林禅房的僧人能长伴美景。这种遗憾感让读者也共情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全诗妙在把一次普通的出游写得层次丰富:从远观到近玩,从白昼到月夜,从市井生活到隐逸情怀,最后落在"来过却带不走"的永恒惆怅上。就像我们现在旅游拍照发朋友圈时,总感觉再美的照片也不及亲眼所见的震撼。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