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月书感 其一 (戊戌稿,清光绪二十四年)

明月出沧海,我家沧海东。
独怜今夜见,犹与故乡同。
丧乱山河改,流亡邑里空。
相思祗垂泪,顾影愧归鸿。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人在异乡望月思乡的复杂心情。

第一句"明月出沧海"用壮阔的自然景象开篇,月亮从海平面升起,画面感很强。第二句点出作者老家就在东海边,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但看月亮的人已经不在故乡了。

中间四句情感逐渐加深。"独怜"二字透露出孤独感,虽然月亮和家乡看到的一样,但物是人非。后两句直接写出社会动荡带来的伤害:山河破碎,家乡的人死的死逃的逃,到处空荡荡的。

最后两句最打动人,诗人想家想到只能默默流泪,看到天上南飞的大雁都感到惭愧——大雁还能自由地飞回家乡,而自己却回不去。这种对比特别能引起共鸣,把游子有家难回的痛苦写得淋漓尽致。

全诗语言朴实但情感真挚,通过月亮这个媒介,把个人乡愁和时代苦难结合在一起,让读者感受到战乱年代普通人深深的无奈和哀伤。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