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春山积雨图
元章不作房山死,谁写云山缣素里。
耳畔如闻滴沥声,眼中似见岚烟起。
浓云朦𦡂树无根,涧水奔流野色昏。
竟日风霾浑失昼,行人何处辨孤村。
画图如此虽堪惜,莫贮囊中珍十袭。
只恐时时风雨来,生绡一幅淋漓湿。
耳畔如闻滴沥声,眼中似见岚烟起。
浓云朦𦡂树无根,涧水奔流野色昏。
竟日风霾浑失昼,行人何处辨孤村。
画图如此虽堪惜,莫贮囊中珍十袭。
只恐时时风雨来,生绡一幅淋漓湿。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雨朦胧的山水画卷,通过生动的画面感和声音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开头两句用"元章"(元代画家王冕)、"房山"(元代画家高克恭)两位已故大师引出话题:如今还有谁能画出这样云雾缭绕的山水画?这里用反问句突出了画作的珍贵。
中间六句是整首诗最精彩的部分,诗人用"耳畔如闻"、"眼中似见"这种通感手法,把静态的画作写得活灵活现:
- 能听到雨水滴答的声音
- 能看到山间升腾的雾气
- 浓云遮蔽下树木若隐若现
- 山涧急流让野外显得昏暗
- 整日风雨让白昼如同黑夜
- 行人难以辨认远处孤村
这些描写既展现了画作的逼真,又营造出春雨时节特有的朦胧美感。
最后四句诗人表达了对画作的珍视:虽然担心风雨会打湿这幅绢本画作,但更怕把它深藏箱中会埋没了它的美。这里用"淋漓湿"的担忧反衬出对画作的喜爱,宁愿冒险展示也不愿让它蒙尘。
全诗最妙的是把"画中雨"和"真实雨"写得真假难辨:画上的雨雾太逼真,让人担心真雨会打湿画作。这种亦真亦幻的写法,既夸赞了画技高超,又展现了诗人对艺术的痴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