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赵秋晓

灯火南城夜,春风借齿牙。
阿蒙曾刮目,文举幸通家。
尚渴霏霏诲,翻成起起嗟。
向来觞咏地,衰柳夕阳斜。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为悼念好友赵秋晓而作,通过回忆往昔交往的温暖片段,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怀念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前四句用亲切的日常画面展开回忆:南城的灯火、春风吹拂的夜晚,这些曾经与好友共度的平凡场景,现在都成了珍贵的记忆。"阿蒙"(三国名将吕蒙)和"文举"(孔融)两个典故的运用很巧妙,既暗指好友才华出众令人刮目相看,又暗示两人像古代知音一样惺惺相惜。

中间两句转折写现状:原本期待还能继续聆听好友的教诲("霏霏诲"形容言谈如细雨般滋润人心),没想到突然传来噩耗,只能发出无奈的叹息。这里用"起起嗟"的重复语气,生动表现出作者反复叹息、难以接受现实的悲痛。

最后两句用景物收尾:当年一起饮酒赋诗的地方,如今只剩下衰败的柳树和西沉的夕阳。这个画面既是对好友逝去的隐喻(如夕阳般生命陨落),也暗示着随着知交离世,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也随之黯淡。斜阳衰柳的意象看似简单,却承载着深厚的怅惘之情。

全诗没有直接哭诉悲痛,而是通过往昔欢乐与眼前萧瑟的对比,通过灯火与夕阳、春风与衰柳的意象转换,让读者自然感受到那份物是人非的哀伤。这种含蓄深沉的情感表达,正是古典诗词打动人心的地方。

陈继善

陈继善,字仲卓,生平不详。有挽赵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