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①
配极玄都閟,凭虚(一作高,一作空)禁禦(一作籞)长。
守祧严具礼(老君庙置令、丞各一员),掌节镇非常。
碧瓦初寒外,金茎一气旁。
山河扶绣户,日月近雕梁。
仙李盘根大⑴,猗兰奕叶光。
世家遗(一作随)旧史⑵,道德付(一作冠)今王⑶。
画手看前辈,吴生(吴道子,阳翟人)远擅场。
森罗移地轴,妙绝动宫墙。
五圣⑷联(一作连)龙衮,千官列(一作引)雁行。
冕旒俱秀发,旌旆尽飞扬。
翠柏深留景,红梨迥得霜。
风筝吹玉柱,露井冻(一作动)银床。
身退卑周室,经传拱汉皇。
谷神⑸如不死,养拙更何乡(一作方)。
守祧严具礼(老君庙置令、丞各一员),掌节镇非常。
碧瓦初寒外,金茎一气旁。
山河扶绣户,日月近雕梁。
仙李盘根大⑴,猗兰奕叶光。
世家遗(一作随)旧史⑵,道德付(一作冠)今王⑶。
画手看前辈,吴生(吴道子,阳翟人)远擅场。
森罗移地轴,妙绝动宫墙。
五圣⑷联(一作连)龙衮,千官列(一作引)雁行。
冕旒俱秀发,旌旆尽飞扬。
翠柏深留景,红梨迥得霜。
风筝吹玉柱,露井冻(一作动)银床。
身退卑周室,经传拱汉皇。
谷神⑸如不死,养拙更何乡(一作方)。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冬日拜访洛阳玄元皇帝庙时写下的,通过描绘庙宇的庄严景象,表达了对道家思想的尊崇和对历史兴衰的感慨。
1. 庙宇的庄严与神圣 诗的开头就营造出一种肃穆氛围:玄元皇帝庙(供奉老子)建在极高的位置,仿佛与天相连,守卫森严。庙里礼仪周全,有专人管理,显示出皇家气派。"碧瓦""金茎"(铜柱)等建筑细节,凸显庙宇的华丽辉煌,而"山河扶绣户,日月近雕梁"更夸张地形容庙宇仿佛被山河托举,与日月相邻,强调其神圣感。
2. 历史与传承 杜甫用"仙李盘根大"(李姓皇室如大树根深叶茂)、"猗兰奕叶光"(王室后代如兰草繁盛)暗指唐朝皇室自认是老子(李耳)后裔,宣扬政权正统性。"世家遗旧史,道德付今王"则点出老子思想(《道德经》)至今仍被帝王推崇。
3. 艺术的震撼力 诗中特别提到庙内吴道子的壁画,称赞其技艺高超——画中人物("五圣"指唐朝五位皇帝)栩栩如生,衣袍飞扬,百官排列如雁阵,连宫殿墙壁都仿佛因画作而生动起来。这说明杜甫对艺术感染力的敏锐感知。
4. 冬日景物与哲理思考 后段笔锋转向冬日实景:翠柏傲寒、红梨披霜,风筝(檐铃)在风中叮咚,井台结满冰凌。这些清冷意象自然引出对老子思想的联想——"身退卑周室"指老子晚年隐退,"谷神不死"化用《道德经》中"谷神不死,是谓玄牝",暗喻道家的永恒智慧。最后一句"养拙更何乡"是杜甫的自嘲:若老子倡导的"守拙"之道仍存于世,自己又该去哪里归隐呢?
精髓与魅力 杜甫将皇家庙宇的壮丽、壁画艺术的精妙、冬日的萧瑟与道家哲学融为一体,既展现盛唐气象,又透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历史与现实交织,宏伟与幽静并存,既有对王朝正统的肯定,也暗含个人在乱世中如何自处的思考。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