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源

修源寒皎镜,湛湛有馀地。
居然起滩濑,无复保夷粹。
人实不易知,出处非细事。
悬知成小草,何苦辞远志。
饥求仁者粟,不用滥乞米。
清言岂置患,高谊世所韪。
君看陆平原,华亭思鹤唳。
季野虽不言,四时气亦备。
一饱会有时,幽园动春意。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修源》通过自然景象和人物典故,探讨了人生选择与处世态度的深刻主题。全诗语言平实却意蕴丰富,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

1. 以水喻人 开篇用"寒皎镜"般的清澈水源比喻高洁品格,但水流遇到险滩("起滩濑")就会失去平静,暗示人在复杂环境中难以保持纯粹。这里用水的物理变化,生动展现了现实对人性的考验。

2. 人生选择的智慧 中间部分提出两个关键观点: - 像小草不必拒绝"远志"(中药名,暗指远大抱负)一样,人不必刻意回避自己的志向 - 提倡有原则地生活("饥求仁者粟"用孔子典故,反对像王述那样无节制"乞米") - 用陆机(陆平原)临刑前怀念故乡鹤鸣的典故,说明富贵风险;用谢安(季野)沉默却自带威严的例子,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

3. 乐观的生存哲学 结尾"一饱会有时"如同现代人说"面包总会有的","幽园动春意"则用草木萌发的意象,传递出困境中保持希望的积极态度。这种将哲理融入日常景物的写法,让深刻的思考变得可感可触。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它展现的平衡智慧:既坚持操守(如不滥乞米),又保持灵活(如认可小草的价值);既看清现实残酷(陆机的悲剧),又相信希望(春意的生机)。这种不极端、有温度的人生观,对现代人仍有启发。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