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黄陶忠毅公以世胄协守宁前卫癸未城陷公殉节焉事具合肥宗伯行略其冢子上辛出公画像索题用旧韵
已陷金城破玉门,瓜沙河渭总啼痕。
捐躯几辈曾当局,抵掌何人不大言。
五代铁鎗传画像,百年江月酹清尊。
李家降表寻常事,话到书生恼梦魂。
捐躯几辈曾当局,抵掌何人不大言。
五代铁鎗传画像,百年江月酹清尊。
李家降表寻常事,话到书生恼梦魂。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述了一位名叫陶忠毅的将军在守城失败后英勇殉国的故事,后人(他的儿子)拿着他的画像请诗人题诗纪念。诗人通过对比将军的壮烈与当时普遍的懦弱风气,表达了对忠义精神的敬仰和对现实的愤慨。
全诗分为三个层次:
1. 壮烈殉国(前四句):
- 用"金城""玉门"这些边关要地失守,暗示国家危亡。"瓜沙河渭"泛指各地,都在为战乱哭泣。
- 诗人质问:真正危难时有几人能像陶将军这样挺身而出?平时那些只会空谈大道理的人去哪了?
2. 精神传承(中间两句):
- 把陶将军比作五代时期的名将王彦章(用铁枪的猛将),说明忠勇精神值得世代铭记。
- "江月""清尊"的意象,表达后人对着画像祭奠时,将军的精神就像江月一样永恒。
3. 现实讽刺(最后两句):
- 尖锐指出像李陵那样投降的事太常见了,对比出陶将军的可贵。
- "书生"可能暗指那些只会空谈的文人,想到这些人的懦弱行径就让人气愤难眠。
诗歌的魅力在于:
- 用具体故事(陶将军)批判普遍现象,有血有肉不空洞
- 对比手法强烈(将军vs空谈者、殉国vs投降)
- 历史典故用得自然,不懂典故也能明白大意
- 最后两句像一声叹息,让读者跟着诗人一起愤慨
本质上,这是首关于"真正勇气"的诗——危难时刻,行动比口号重要千百倍。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