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水与人文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充满对地方官员德政的赞美。
前两句用"双峰如戟"形容陡峭山峰直插云霄,雨后明月照亮整个县衙庭院,既展现壮丽自然景观,又暗喻政治清明。三四句称赞当地官员既推行仁政教化百姓,又修建堤坝道路完善民生工程,把德政落实在具体建设上。
五六句用清新明快的笔调勾勒出七座小桥下碧波荡漾、十里新栽松树青翠欲滴的生动景象,"融融""宛宛"两个叠词让画面充满生机。最后两句直接点赞这位来自四明山地区的县令,说他不仅治理有方,更懂得把对山水的热爱融入为政之道。
全诗通过自然景观与人文建设的交融,展现了一位既能造福百姓又懂得欣赏自然的理想官员形象。诗中修桥铺路、栽种松树等细节,让古代德政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成为看得见的风景。
陈恭尹
陈恭尹(1631 ~1700),字元孝,初号半峰,晚号独漉子,又号罗浮布衣,汉族,广东顺德县(今佛山顺德区)龙山乡人。著名抗清志士陈邦彦之子。清初诗人,与屈大均、梁佩兰同称岭南三大家。又工书法,时称清初广东第一隶书高手。有《独漉堂全集》,诗文各15卷,词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