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宫女离开皇宫、出家修道的场景,充满仙气与离愁。
前两句写她一早接到皇帝的诏书进入华清宫(象征皇宫生活),如今却戴着道冠离开京城。这里用"丹诏"(红色诏书)和"黄冠"(道士装束)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人生转折。
中间四句用神话典故和优美意象渲染她的新生活: - "秦弄玉"是传说中擅长吹箫的仙女,"许飞琼"是天上的女仙官,暗示她将跟随高人修道,学习仙家技艺。 - "衣沾朝霞"写她穿着染上仙岛霞光的道袍,"梦断夜雨"则暗指她已放下宫中孤寂的过往("长门"是汉代冷宫,代指失宠)。
最后两句以缥缈的仙境作结:十二层高楼般的道观坐落在芙蓉花丛外,仿佛真正的神仙居所。这里用"仙城"强化修道生活的超脱,与开头"汉京"的世俗形成呼应。
全诗通过华美飘逸的意象,既展现宫女脱离尘世的决绝,又暗含对宫廷生活的复杂情绪,在仙凡对比中营造出空灵而惆怅的意境。
李濂
(1489—1566后)明河南祥符人,字川甫,一作川父,号嵩渚。正德九年进士。任沔阳知州、同知宁波府,升山西佥事。少负俊才,尝驰马夷门外,酾酒悲歌,慨然慕信陵君、侯生之为人。里居四十余年而卒。博学多闻,以古文名于时。曾作《理情赋》,李梦阳见而往访。濂初甚得意,久之,乃知梦阳持论偏颇。有《祥符乡贤传》、《汴京遗迹志》、《医史》、《观政集》、《嵩渚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