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亳州薛考功
少年不识字,持戟仕金门。
万事蹉跎岂自料,一官憔悴与谁言。
上书昨日辞天子,还从阙下归田里。
束缚始自重为人,激昂尚欲酬知己。
不悟名轻世果然,翻嫌计晚身如此。
便尔深林学遁栖,家贫那免伏耕犁。
腰镰暮向夷门北,倚仗朝过莘野西。
伐木手营一茅宇,披榛力灌几药畦。
箧中笔砚无时把,肘后诗书坐懒题。
往往顽痴众所疑,悠悠端合困明时。
闻君解语五千字,宅畔仙窟定所知。
此日低头应笑我,平时开口却为谁?
万事蹉跎岂自料,一官憔悴与谁言。
上书昨日辞天子,还从阙下归田里。
束缚始自重为人,激昂尚欲酬知己。
不悟名轻世果然,翻嫌计晚身如此。
便尔深林学遁栖,家贫那免伏耕犁。
腰镰暮向夷门北,倚仗朝过莘野西。
伐木手营一茅宇,披榛力灌几药畦。
箧中笔砚无时把,肘后诗书坐懒题。
往往顽痴众所疑,悠悠端合困明时。
闻君解语五千字,宅畔仙窟定所知。
此日低头应笑我,平时开口却为谁?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读书人从满怀理想到无奈归隐的心路历程,语言直白却充满人生感慨。
开头四句像自传:年轻时不懂社会复杂,凭着热血去京城求官。结果事事不顺,当个小官受尽委屈也没人倾诉。这里"持戟仕金门"用扛武器的形象,暗示自己当初像战士一样斗志昂扬。
中间十二句是转折:昨天刚辞官回乡,本想重新做人、报答知己,却发现名声太轻没人重视,后悔醒悟太晚。于是躲进山林种地——白天扛锄头去田野,傍晚带镰刀回家,亲手搭茅屋、开药园。连最爱的笔墨诗书都懒得碰了。这些细节特别真实,比如"伐木手营一茅宇"让人仿佛看见他亲自砍树建房的狼狈样。
最后六句是自嘲:别人觉得我顽固愚蠢,在这清明时代还混不好。听说你(薛考功)精通道家学问,住在仙境般的住所,想必更看透世事吧?现在低头种田的自己,和当年高谈阔论的自己对比,真是可笑。结尾"平时开口却为谁"的质问特别扎心,道尽理想破灭后的虚无感。
全诗妙在用种地细节代替说教:建茅屋、灌药园、收庄稼这些农活,比直接喊"我要归隐"更有说服力。最后用朋友作对比,更突出自己的失意。这种从热血青年到沧桑农夫的变化,很容易让普通人联想到自己人生中的挫折与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