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借古讽今,通过历史人物王安石(荆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无奈。
前两句写王安石坚持变法却遭世人诽谤,强调他直言敢谏却孤立无援。"举世呶呶"形容众人七嘴八舌的诽谤,"谔谔"则突出王安石刚正不阿的品格,形成鲜明对比。
中间四句用典故揭示世态炎凉:有人伪造《辩奸论》污蔑王安石,朋友也像后羿的徒弟般背叛他。"名墩"指王安石故居半山园,暗讽世人因他性格固执就否定他的功绩;"须虱"典故则展现他面对诽谤时的从容淡定。
最后两句抒发感慨:诗人在南京(白下)怀古,感叹虽然青苗法等新政早已废止,但人们对王安石的诋毁仍在继续。"阴法"暗示这些政策被暗中沿用,却无人为王安石正名。
全诗通过历史映照现实,既为王安石鸣不平,也暗含对当代社会"好人难做"现象的批判。诗中善用对比(众人诽谤vs个人坚持)、典故(射羿弓/须虱)等手法,让历史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引发读者对"如何公正评价改革者"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