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除夕咏梅次常国武韵(一九六三年 浦口)
一声爆竹,破阴霾、漠漠长空雁度。
江畔黄昏灯不定,波动金蛇狂舞。
众舸沉沉,群山寂寂,春意归何许。
彤云疑梦,乡心欲绽谁补。
且喜东岸梅花,寒苞独放,不畏北风侮。
地老天荒百卉尽,剩此一枝如柱。
铁骨镂冰,幽香沁月,夜永无人睹。
鸦啼天晓,日光万里红驻。
江畔黄昏灯不定,波动金蛇狂舞。
众舸沉沉,群山寂寂,春意归何许。
彤云疑梦,乡心欲绽谁补。
且喜东岸梅花,寒苞独放,不畏北风侮。
地老天荒百卉尽,剩此一枝如柱。
铁骨镂冰,幽香沁月,夜永无人睹。
鸦啼天晓,日光万里红驻。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的是除夕夜赏梅的场景,但背后藏着更深的情感。我们可以分几个层次来理解:
1. 画面感极强的除夕夜 开篇就用"爆竹声"打破沉闷的夜空,像电影镜头一样带我们来到江边:灯光在水波中摇晃像金蛇狂舞,船只静静停泊,群山沉默。这种动静结合的描写,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2. 梅花引发的乡愁 看到红云("彤云")时,作者突然恍惚觉得像在做梦,思念家乡的情绪像花苞一样快要绽开。这里用"欲绽谁补"的巧妙比喻,把无形的乡愁写得具体可感。
3. 梅花的精神象征 下半段重点写梅花。在万物凋零的寒冬,只有梅花像柱子一样挺立,它的枝干如铁般坚硬,香气在月夜里默默散发。这其实是借梅花比喻人在逆境中的坚韧品格。
4. 充满希望的结尾 最后乌鸦啼叫、太阳升起,万里红光定格。这个明亮的结尾暗示着:再长的黑夜也会过去,就像梅花终会等来春天,给人积极向上的力量。
全词最妙的是把自然景物和内心情感完全融合。表面写梅花,实际是写人在困难环境中的坚持和希望。作者没有直接说教,而是让我们通过生动的画面自己体会这些道理,这正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