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作者对一位已故贤者的怀念与敬仰,以及对自己诗作的谨慎态度。
前两句"陪侍经帏涉岁年,亦尝尚论鞠衣贤"说的是:我多年来在书房里研读经典,也曾常常与人讨论那位穿着素衣的贤者("鞠衣"指素色衣服,代指品德高尚的人)。这里透露出作者对这位贤者的熟悉和敬重。
后两句"如今三嗅馨香泣,惟恐将诗去浪传"则表达了现在的感伤:如今每次闻到类似贤者留下的香气(可能是书籍或遗物的气息),都会忍不住落泪。同时,作者很担心自己写的诗会被随意传播出去,显得不够庄重。
整首诗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展现了作者对逝去贤者的深切怀念,以及对自己文字传播的谨慎态度。诗中"馨香"这个意象很巧妙,既可能是真实的香气,也象征着贤者留下的精神芬芳。最后一句特别真实,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作品流传的慎重心理。
陈傅良
陈傅良(1137—1203),字君举,号止斋,学者称止斋先生,浙江温州瑞安湗村(今署瑞安市塘下镇罗凤街道)人,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乾道八年(1172)进士,官至宝谟阁待制、中书舍人兼集英殿修撰,为南宋一代名臣。青年时期执教于家塾,后主讲于茶院寺之南湖塾,学生数百。中进士后授泰州教授,仍在家教书。后任职湖南,公余在岳麓书院讲学,门墙极盛。卒谥文节。 著有《止斋文集》、《周礼说》、《春秋后传》、《左氏章指》等作品。其中,《八面锋》为宋孝宗击节赞叹,御赐书名,流传甚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