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澎湖(此诗收于连横《台湾诗乘》。)

五马奔江郑氏昌,一婢生儿郑氏亡。
枭雄割据亦有数,铁人三万空撞搪。
湖边飞舸弄寒日,白土山前锋尽折。
永明年号那可支,夺取澎湖作巢穴。
潮头十丈忽骤高,扬旗打鼓亦自豪。
貙狼短祚付孽子,吼门喧呼潮又起。
五百战舰来如飞,报道官军入鹿耳。
海外纳降谁草檄,姚侯深算老无敌。
生番杂处思善后,淡水何时洗锋镝。
我闻三十六岛形势相钩连,全闽屏蔽不可捐。
鸡笼易守亦易失,后来牧民当择贤(吴福助编校)。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生动的历史故事讲述了郑氏家族在台湾澎湖的兴衰,以及清军收复台湾的过程。全诗分为三个部分,层层递进:

1. 郑氏家族的兴亡(前四句)
用"五马奔江"比喻郑成功家族崛起(传说郑成功出生时有五匹马奔向江边的异象),而"一婢生儿"暗指郑成功的孙子郑克塽(其母是婢女出身)继位后家族衰落。诗人感叹枭雄割据终有定数,再强的军队(铁人三万)也难逃命运。

2. 澎湖战役的惨烈(中间八句)
用"白土山前锋尽折"等画面感极强的描写,展现清军与郑军在澎湖的激战。特别通过"潮头十丈忽骤高"的自然景象变化,暗示战局突变。最后用"五百战舰来如飞"的迅捷画面,生动呈现清军突袭鹿耳门的决胜时刻。

3. 战后治理的思考(最后六句)
通过姚启圣(姚侯)受降的典故,引出对台湾治理的思考。诗人强调台湾三十六岛的地理重要性("全闽屏蔽"),特别提醒鸡笼(基隆)虽易守难攻但也易失守,最后点明关键——选择贤能的治理者才能长治久安。

全诗的魅力在于:
- 用"枭雄割据亦有数"等金句,把历史兴衰讲得通俗易懂
- "潮头十丈""五百战舰"等动态描写,让历史场景像电影画面般鲜活
- 结尾跳出战争叙事,上升到治理智慧,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本质上是用澎湖战役的故事,讲述"打天下易,治天下难"的深刻道理,最后落在"择贤而治"这个永恒命题上。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