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春日乘船出游的闲适与美好,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细腻动人。
首联“出郭逢初霁,篷窗任意凭”直接点明场景:雨后初晴,诗人离开城郭泛舟游玩,随意倚靠在船窗边享受春光。一个“逢”字透露出偶遇好天气的欣喜,“任意凭”则写出悠然自得的状态。
颔联“气新如有获,兴到亦无朋”是心理描写:雨后空气清新,让人感觉像获得了什么珍宝;兴致来了却找不到知己分享。这里既有独处的惬意,也暗含一丝无人同赏的寂寞。
颈联“远水浮春寺,青山落晚罾”转入远景描写:春水荡漾中远处寺庙若隐若现,青山脚下渔人正在收起傍晚的渔网。一动一静之间,勾勒出春日黄昏的宁静画面。“浮”字用得巧妙,既写寺庙倒影随波浮动,又暗示诗人醉心美景的飘然心境。
尾联“为怜桃李色,归待月东升”道出留恋之情:因为贪看两岸桃李花开的美景,故意拖延到月亮东升才舍得回家。这个细节生动展现了诗人对春色的痴迷,也留给读者无限遐想空间。
全诗以时间为线索,从雨后初晴写到月出东山,通过清新的意象和细腻的感受,将一次普通春游写得充满诗意。诗人没有刻意说理,只是如实记录眼中所见、心中所感,却让读者真切体会到那份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享受。特别是“兴到亦无朋”的淡淡遗憾与“归待月东升”的任性沉醉,形成了微妙的情感张力,让整首诗更具感染力。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