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鄱阳湖时旱久湖浅渔人结茅沙上

雨水春来少,湖中露浅沙。
张帆非旧渡,牵缆有迂涯。
宿草鱼龙窟,新茅鸡犬家。
夜行殊不险,萧鼓月中哗。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鄱阳湖干旱时的独特景象,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变化。

前四句写干旱带来的变化:本该多雨的春天却雨水稀少,湖水退去露出大片沙洲。诗人行船时发现,原先熟悉的航道已经消失("张帆非旧渡"),拉纤的路线也变得迂回曲折("牵缆有迂涯")。这里用"非旧""有迂"暗示干旱改变了湖的面貌。

中间两句形成强烈对比:原本水草丰茂的鱼龙栖息地("宿草鱼龙窟"),现在变成了渔民搭建茅屋、养鸡养狗的新家园("新茅鸡犬家")。一"宿"一"新",既写时间变化,又暗含生态改变带来的生活变迁。

最后两句最有趣:诗人说夜间行船其实并不危险,因为月光下能听到热闹的箫鼓声。这里的"殊不险"是反语,实际暗示干旱让行船变得危险,但渔民们依然乐观生活。萧鼓声既写实景,又象征人们在困境中保持的生活热情。

全诗用白描手法,通过"露浅沙""牵缆""新茅"等具体意象,把干旱景象写得生动可感。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着对自然变化的敏锐观察,以及对普通人适应力的赞叹。最后热闹的月夜场景,更给全诗增添了一份坚韧乐观的生活气息。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