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孟宣挽诗
四时迭迁易,化运无停机。
人命合坚固,忽为朝露晞。
平生所亲爱,谁不悲永违。
况乃德之良,特达众所希。
惇行孝与弟,蹈履慎其微。
百岁自恒道,胡为中路萎。
不见凉薄人,高年踰耄耆。
古谓仁者寿,圣言岂云非。
松柏绕丘坟,萧萧起寒飔。
即此杳长夜,念之增歔欷。
人命合坚固,忽为朝露晞。
平生所亲爱,谁不悲永违。
况乃德之良,特达众所希。
惇行孝与弟,蹈履慎其微。
百岁自恒道,胡为中路萎。
不见凉薄人,高年踰耄耆。
古谓仁者寿,圣言岂云非。
松柏绕丘坟,萧萧起寒飔。
即此杳长夜,念之增歔欷。
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王孟宣的深切哀悼,同时探讨了生命无常与道德价值的永恒矛盾。全诗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前六句)用自然规律对比人生脆弱。诗人说四季更替永不停歇,但看似坚固的生命却像晨露般易逝。亲友们面对死亡只能永远悲痛,尤其当逝者是品德高尚之人时,更令人痛惜。这里用"朝露"的意象生动表现了生命的短暂。
第二层(中间八句)聚焦逝者的美德与生命悖论。诗人具体描写王孟宣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品行,做事谨慎细致,是众人敬仰的楷模。但紧接着发出质问:按理说人该活到百岁,为何好人反而中年早逝?反而那些凉薄之人却能活到八九十岁。这里用"松柏"象征坚贞品德,与"凉薄人"的长寿形成强烈反差,质疑"仁者寿"的传统观念。
第三层(最后四句)回归哀思场景。描写坟地松柏被寒风吹拂的景象,转入长夜漫漫的孤独感,最终落到诗人哽咽叹息的真实情感。寒风吹松柏的意象既营造肃穆氛围,也暗示高尚品德虽死犹存。
全诗通过三个追问层层深入:从生命为何脆弱,到好人为何短命,最终在哀伤中肯定道德的价值。诗人没有给出简单答案,但松柏的意象暗示精神不朽。这种对生死问题的思考,在今天依然能引发共鸣——我们同样会困惑为何善良的人遭遇不幸,而诗中对美德本身的坚守,提供了超越生死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