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忠公挽诗(乙亥)

韬庵功名士,文字兴不浅。
少年负盛望,腾跃至贵显。
中间忽垂翼,在野久偃蹇。
六十方还朝,乃复丁国变。
仓皇作遗老,耄及志未展。
一生若三世,老眼差自遣。
石交惟黄斋,极意为论辩。
何至抑忍堪,相轻似微褊。
其诗必可传,五言晚尤善。
和章兼细楷,重叠盈箧衍。
衔悲检残墨,驹隙馀一泫。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哀悼晚清名臣陈宝琛(号韬庵)的挽诗,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一、人生轨迹的戏剧性 诗人用"一生若三世"概括陈宝琛大起大落的人生:少年得志(20多岁就当上翰林)、中年失意(因直言被贬回乡25年)、晚年仓促(60岁复出恰逢清朝灭亡)。这种戏剧性反差就像现代人年轻时是明星企业家,中年破产,老年想东山再起却遭遇时代变革。

二、性格特质的矛盾性 诗中透露陈宝琛是个复杂人物:既是功名心重的官员,又是热爱文学的文人;与好友黄斋(可能是陈三立)辩论时言辞激烈,但写诗作字却细腻认真。这种"职场强势,艺术温柔"的反差,就像当代某些严肃企业家私下却是文艺发烧友。

三、艺术成就的永恒性 诗人特别称赞陈宝琛的五言诗和书法,说他留下的手稿"重叠盈箧衍"(装满书箱)。这暗示虽然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但艺术生命得以延续——就像现代很多政治家卸任后,反而以回忆录或书法作品被后人铭记。

全诗最动人的是结尾:整理逝者遗墨时,突然意识到生命如白驹过隙,让人不禁落泪。这个细节把对个体命运的感慨升华为对时间无情的普遍思考,容易引发现代读者共鸣。诗中既有对具体人物的评价,也暗含对时代变迁的感伤,历史厚重感与人性温度并存。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