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陈景章 其一

禅笠频相访,儒衣忽自谋。十年劳火宅,一日脱书囚。

客舍黄金散,邻僧白骨收。生刍何处奠,孤寺乱山秋。

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平实的语言,描绘了一位文人(陈景章)从世俗挣扎到最终离世的人生轨迹。

前四句讲人生转变:诗人常戴着禅帽拜访友人(暗示寻求精神解脱),友人却突然决定投身儒学仕途("儒衣自谋")。在尘世劳碌十年("火宅"比喻烦扰的俗世),最终在某个瞬间挣脱了功名束缚("书囚"指被科举功名禁锢的状态)。

中间两句写身后事:客居他乡时散尽钱财(可能指清廉或落魄),死后只有邻居僧人收殓尸骨(暗示晚景凄凉)。最后两句营造苍凉意境:想用一束青草祭奠亡友,却只见秋日荒山中孤零零的寺庙("生刍"是古代祭品,"乱山秋"强化寂寥感)。

全诗用"禅帽/儒衣""火宅/书囚"等对比意象,展现知识分子在出世与入世间的挣扎。末尾的孤寺秋山画面,既是对逝者的哀悼,也暗含对功名人生的反思。语言看似平淡,但"白骨""乱山"等词透出深沉的生命苍凉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