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陈佥宪用东坡感旧韵

报答重意气,钟声别未央。
玉鞘寒晓月,馺踏关山长。
岩峦写丹碧,廨宇清僧房。
地暄等冬春,江雨作夏凉。
毡舆记宿历,廞□百盘冈。
深怀亟将事,倦极中颇忘。
迹孤时敛怨,鸡犬幸少康。
滇俗罗僰溷,十村九无粮。
流土恣驱挟,杀越干刑章。
治标盍端本,君行厉风霜。
害苗尽稂莠,嚼蜡应细尝。
悠悠千载心,临分为倾降。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杨慎送别好友陈佥宪时写的,借用了苏东坡的诗韵。全诗通过描绘旅途见闻和滇地民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前八句写送别场景:晨钟声中依依惜别,友人带着镶玉的佩剑踏上了漫长的关山之路。沿途有红绿相间的山峦,也有清幽的僧舍,气候温暖如春,夏雨带来凉意。这些景物描写既展现了旅途风光,也暗含对友人旅途平安的祝愿。

中间部分转为写实:回忆曾经共同翻越险峻山路的经历,当时忙于公务疲惫不堪。现在友人独自赴任,希望他能治理好当地。这里透露出对友人能力的信任,也暗含对官场艰辛的理解。

最后八句直指社会问题:滇地少数民族聚居区民生困苦,十村九荒,流民作乱、杀人越货事件频发。诗人提醒友人治理要标本兼治,像清除杂草一样铲除祸根,像嚼蜡般耐心体察民情。结尾"悠悠千载心"表明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自古有之,临别时全部倾诉给友人。

全诗特色在于:
1. 将送别之情与社会关怀结合,超越了一般离别诗的伤感
2. 用"嚼蜡"等生动比喻,把治理之道说得通俗易懂
3. 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问题的关注,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责任感
4. 景物描写与议论抒情自然融合,既有诗意又见深度

这种既有个人情感又心怀天下的作品,在今天看来依然能引发共鸣,让我们看到古代文人不仅会写风花雪月,更会关注现实民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