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量(戊寅)
往事思量尽,频年不展眉。
生憎当代事,情系晚唐诗。
怕做雕虫手,翻成刻骨悲。
六朝人所羡,三代自常期。
惭愧为人子,濂溪是我师。
林花飘远树,萍水涨秋池。
故纸非千古,胸襟渺四陲。
昌黎今若在,万里为驱驰。
生憎当代事,情系晚唐诗。
怕做雕虫手,翻成刻骨悲。
六朝人所羡,三代自常期。
惭愧为人子,濂溪是我师。
林花飘远树,萍水涨秋池。
故纸非千古,胸襟渺四陲。
昌黎今若在,万里为驱驰。
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达了一个知识分子对现实不满、却又无力改变的矛盾心理,同时透露出对传统文化和道德操守的坚守。全诗用平实的语言展现了现代人也能共鸣的复杂情感。
开头四句直白地道出愁绪:作者这些年总是皱着眉头,对当下社会风气充满厌恶,反而更向往晚唐诗歌那种纯粹的精神世界。这里的"晚唐诗"象征着一种超脱世俗的文人情怀。
中间部分揭示了知识分子的困境:既不屑于写那些粉饰太平的文章(雕虫手),又因无法改变现实而感到刻骨铭心的痛苦。他羡慕六朝人的洒脱,向往夏商周三代那种理想社会,但现实中却不得不以宋代哲学家周敦颐(濂溪先生)为榜样,保持着知识分子的道德操守。
景物描写很有深意:林花飘落、浮萍满池,这些自然景象暗示着时光流逝和社会浮华。作者明白古籍不能解决现实问题(故纸非千古),但内心依然保持着开阔的胸襟。
结尾突发奇想:如果唐代文豪韩愈(昌黎)还在世,自己宁愿追随他万里奔波。这个夸张的想象,强烈表达了作者对正直文人的向往,以及对当下文化环境的不满。
全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真实记录了一个传统文人在现代社会中的精神挣扎——既无法认同现实,又找不到出路,只能通过追慕古人来安放自己的灵魂。这种古今交织的迷茫感,恰恰是很多现代人面对浮躁社会时共同的心理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