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登上山岭参拜唐代名相张九龄(谥号“文献”)祠堂时的所见所感。全诗通过景物描写和历史追忆,表达了对这位远见卓识的政治家的敬仰。
前两句写登山场景:诗人骑马来到丞相祠堂,看到山岩上的楼阁被五彩祥云笼罩。这里用"五云垂"的华丽景象暗示张九龄地位崇高。
中间四句回顾历史功绩:张九龄早就预判到安禄山会造反("胡雏乱"指安禄山叛乱),可惜唐玄宗没听他的忠言,最终被迫逃往蜀地。这里用"何劳蜀道思"暗指如果早听劝谏,皇帝就不必经历逃亡之苦。"金鉴"指张九龄写给皇帝的治国宝典《千秋金鉴录》,说明他是真正的帝王之师。
最后两句借景抒情:看到祠堂边的松树枝干像手指般指向北方(长安方向),年年都朝着都城生长。这个生动比喻既写实景,又暗含张九龄虽被贬岭南,却始终心系朝廷的忠贞品格。
全诗巧妙融合写景、叙事、抒情,通过具体的历史典故和生动的自然意象,让读者感受到一位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和赤胆忠心。最打动人的是结尾的松树意象,把抽象的政治忠诚化作可见的树木姿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