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乙未元夕观灯应制
万岁山头春月圆,万岁山下霏祥烟。莲花漏水尽一刻,火树百枝光烛天。
条风东来送新暖,低飏星裘动黄伞。九重金阙倚岧峣,四面红云蔟箫管。
慈闱更欲亲承欢,綵棚十丈空中攒。随山移仗不知晓,应制还催供奉官。
五朝故事传来久,乐与民同上元酒。想像先皇得众心,尚有灯词播人口。
太平喜是百载过,边燧不惊天气和。古来张弛皆有道,实心一日非为多。
现代解析
这首《成化乙未元夕观灯应制》描绘的是明朝成化年间元宵节皇宫观灯的盛况,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一、皇家元宵的视觉盛宴
开篇就用"万岁山"点明皇家场景,春月与祥烟构成仙境般的氛围。"火树百枝光烛天"像现代灯光秀一样震撼,百枝灯火把夜空照得通明。皇帝出行的仪仗队"低飏星裘动黄伞",在春风中飘动如星河流动,黄伞就是皇帝的"移动标志"。
二、孝道与民心的双重表达
"慈闱更欲亲承欢"透露皇帝陪太后过节的孝心,十丈高的彩棚就像现代的主题灯展。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乐与民同"这句,表面写皇帝与民同乐,实则暗含治国智慧——用节日欢乐凝聚民心,就像先皇通过灯词(类似现在的流行标语)赢得爱戴。
三、盛世背后的治国哲学
结尾的"边燧不惊"暗示边境安宁,诗人把治国比作"张弛有度"的弓弦——既要有严格制度,也要有元宵节这样的放松时刻。最后"实心一日"堪称点睛之笔,说这样的热闹不只是表面排场,更是真心实意的治国之道。
全诗就像一部明朝宫廷纪录片:有灯火辉煌的大场面,有皇帝尽孝的温情镜头,最后升华到治国理念。诗人用绚烂的灯火为隐喻,告诉我们真正的太平盛世既要烟火气,更要得民心。
程敏政
(1445—1499)明徽州府休宁人,字克勤。程信子。成化二年进士。授编修,历左谕德,以学问该博著称。弘治中官至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见唐寅乡试卷,激赏之。十二年,主持会试,以试题外泄,被劾为通关节于唐寅等,下狱。寻勒致仕卒。有《新安文献志》、《明文衡》、《篁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