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困境中的无奈和苦闷,充满了对现实生活的无力感。
前两句用比喻手法说人生道路像荆棘一样难走,自己却像挂在藤上的葫芦一样无法自主。这里用"棘"比喻世道艰难,"匏"比喻身不由己的状态。
中间四句具体描写困境:诗人只能写写蟋蟀这样的闲适诗歌,士兵们却在为生计发愁("蟏蛸"指蜘蛛,暗示军营破败)。没有土地种粮食养家,更没心情理会别人的嘲笑。这些描写展现了战乱时代文人将士的共同困境。
最后两句是无奈的感叹:虽然山林近在眼前,却连一个安身的树枝都找不到。这里的"一枝巢"用鸟窝比喻安身之所,突出连最基本生存需求都难以满足的窘境。
全诗用平实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把乱世中知识分子的困顿和无力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没有华丽辞藻,但每个比喻都精准有力,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生存困境。
张翥
张翥(1287~1368) 元代诗人。字仲举,晋宁(今山西临汾)人。少年时四处游荡,后随著名文人李存读书,十分勤奋。其父调官杭州,又有机会随仇远学习,因此诗文都写得出色,渐有名气。张翥有一段时间隐居扬州,至正初年(1341)被任命为国子助教。后来升至翰林学士承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