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潘时用博士寄寿其叔父鹤溪太守八十
闽南归老二十年,鹤溪先生健如前。
却杖放步登山巅,上下与鹤同蹁跹。
眼明不著养生编,试问先生何以然。
口碑曾听闽人传,有守以来公最贤。
穷檐小民蒙见怜,举手加额每祝天。
愿公居家年百千,翰林从子今儒仙。
竹林南望归无缘,我为封诗到寿筵。
和我妙句篇须全,勿令邠老美独专。
却杖放步登山巅,上下与鹤同蹁跹。
眼明不著养生编,试问先生何以然。
口碑曾听闽人传,有守以来公最贤。
穷檐小民蒙见怜,举手加额每祝天。
愿公居家年百千,翰林从子今儒仙。
竹林南望归无缘,我为封诗到寿筵。
和我妙句篇须全,勿令邠老美独专。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写给一位叫潘时用的博士,祝贺他叔父(鹤溪太守)八十大寿的。全诗用平实的语言,生动刻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退休官员形象。
开头四句像镜头特写:老人家退休回闽南二十年,身体硬朗得像年轻时一样,不用拐杖就能登山顶,还能和鹤一起轻盈起舞。这里用"与鹤同蹁跹"的比喻特别巧妙,既符合"鹤溪"这个称号,又暗含长寿吉祥的寓意。
中间六句解释老人健康长寿的秘诀:他从不死读养生书,而是靠实实在在的德行——在任时是当地最贤明的官员,连穷苦百姓都感激他,常为他祈福。这里"举手加额每祝天"的细节描写,让人仿佛看到老百姓真诚感恩的画面。
最后六句转到祝寿场景:侄子(潘博士)是翰林院的儒雅学者,虽然不能亲自回乡祝寿,但诗人特意写诗贺寿。结尾两句很风趣,说要把这首诗完整地送到寿宴上,可不能让古代擅长写祝寿诗的邠老专美于前,展现了文人间的幽默互动。
全诗亮点在于:用"登山""伴鹤"等动态画面打破对八旬老人的刻板印象;通过百姓爱戴的往事,自然揭示长寿真谛;最后将传统祝寿诗写出新意,既有敬意又不失亲切。就像今天我们看到长辈身体康健时,既会夸他"比年轻人还有活力",也会由衷感叹"好人一生平安"那样真挚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