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正辛丑秋七月十有三日唱和诗得閒字
终岁逐城府,常有戚戚颜。
晨登郭西寺,逍遥任疏顽。
林堂含馀清,爽垲非人间。
况兹群彦集,秩秩文翰班。
善谑等高咏,嘉言振幽孱。
岂无觞酌欢,茗煎亦未悭。
喧卑受物旷,志适忘世艰。
耽留阳景驰,飞羽当树还。
赏心颇逡巡,纷虑仍粗关。
谐此尘外踪,再期永日閒。
晨登郭西寺,逍遥任疏顽。
林堂含馀清,爽垲非人间。
况兹群彦集,秩秩文翰班。
善谑等高咏,嘉言振幽孱。
岂无觞酌欢,茗煎亦未悭。
喧卑受物旷,志适忘世艰。
耽留阳景驰,飞羽当树还。
赏心颇逡巡,纷虑仍粗关。
谐此尘外踪,再期永日閒。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群文人暂时逃离城市生活,在郊外寺庙中聚会吟诗的闲适场景,表达了他们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 开头四句写诗人平时困在官场中的郁闷("终岁逐城府,常有戚戚颜"),与今日郊游的畅快形成对比。就像现代人周末逃离写字楼去郊外散心一样。
2. 中间十句生动记录了聚会场景:在清凉的寺庙里("林堂含馀清"),文人们写诗谈笑("善谑等高咏"),喝茶饮酒("岂无觞酌欢"),暂时忘记了烦恼("志适忘世艰")。这种场景很像现代人的朋友聚会,只不过古人是用诗词交流。
3. 最后四句写天色已晚不得不归的惆怅("耽留阳景驰"),但又约定下次再聚("再期永日閒")。这种既不舍又期待的心情,和我们现在聚会结束时的感受一模一样。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真实记录了古代知识分子的休闲生活,让我们看到他们不只是严肃的读书人,也会聚会放松。 2. 用对比手法突出自由的可贵,城市生活的压抑更反衬出郊游的快乐。 3. 最后"约下次再玩"的结尾特别有人情味,让整首诗更有生活气息。
诗人通过这次聚会告诉我们:再忙碌的生活也需要适当放松,和朋友在一起的快乐时光最值得珍惜。这种感悟在今天依然能引起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