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咏菊,效稼轩词论体

唤醒灵均,为问餐、秋菊落英消息。
秋英元不落,妙筌谁识。
要悟灵均言外意,此花珍重殊难得。
待英蕤、零落始供餐,休轻摘。
九月律,当无射。
黄落尽,无颜色。
惟兹独秀,冷露寒霜侧。
不肯悠悠随宿莽,只将凛凛争松柏。
把九章橘颂,试同观,方奇特。

现代解析

这首《满江红·咏菊》借菊花歌颂了一种不随波逐流的高洁品格,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翻案出新解经典
开篇就挑战常识:屈原《离骚》里说"餐秋菊之落英",但作者指出菊花其实不会凋落花瓣("秋英元不落")。这不是较真,而是引导读者思考:屈原或许是用凋零的菊花比喻坚守,真正的气节就像霜中不落的菊花一样珍贵。

2. 菊花的人格化写照
词中菊花被赋予人的性格:在万物萧瑟的九月("无射"是古乐律名,代指深秋),它偏要在寒露中绽放,既不随杂草枯败("宿莽"),也不与松柏争高低,而是自成一道风景。这种"不刻意标榜却自带风骨"的描写,比直接赞美更动人。

3. 对比中的深意
结尾提到《九章·橘颂》别有深意:橘树"受命不迁"是天生禀赋,而菊花是主动选择在逆境中坚守。就像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保持本色是因环境顺遂,而另一些人在困境中依然坚持,后者更显难能可贵。

全词妙在不说教,通过菊花"不落英"的自然特性,隐喻一种生活哲学:真正的品格不在于外在标榜,而在于无人喝彩时依然保持本真。这种思想在今天依然能引发共鸣——那些默默坚守原则、不因环境改变初心的人,恰如词中那枝霜菊,在平凡中见非凡。

杨慎

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杨廷和之子,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正德六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终明一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为第一。其诗虽不专主盛唐,仍有拟右倾向。贬谪以后,特多感愤。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