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二十五日同穆门瓯亭汎舟至圣因寺访大恒上人用东坡腊月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韵
閒何阔,高士湖(孙太初号西湖为高士湖),岁云暮矣一事无。
出郭见山已如笑,登舟招鹤若可呼。
兴来奚暇谋诸孥,白头相觅尘外娱。
延缘到寺不十里,爱此水曲兼林纡。
沈沈千柱释子庐,阿师晏坐秀且孤。
清修凛凛对雪竹,妙句往往传风蒲。
出家洵是大丈夫(径山钦禅师语),绳床茶话午至晡。
复从绝顶望烟景,洪谷有手应难图。
几点绿萼破冻馀,绕树愿为蝶栩蘧。
挐音同访邻翁逋,暗香疏影休重摹。
出郭见山已如笑,登舟招鹤若可呼。
兴来奚暇谋诸孥,白头相觅尘外娱。
延缘到寺不十里,爱此水曲兼林纡。
沈沈千柱释子庐,阿师晏坐秀且孤。
清修凛凛对雪竹,妙句往往传风蒲。
出家洵是大丈夫(径山钦禅师语),绳床茶话午至晡。
复从绝顶望烟景,洪谷有手应难图。
几点绿萼破冻馀,绕树愿为蝶栩蘧。
挐音同访邻翁逋,暗香疏影休重摹。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几位文人雅士在腊月二十五日乘船去圣因寺拜访高僧大恒的闲适之旅。全诗充满冬日清雅的意境和文人洒脱的情怀。
开篇"闲何阔"三字就定下全调——在岁末悠闲的日子里,他们来到西湖(别称"高士湖"),放下尘世琐事。出城看见远山好像在微笑,登船时仿佛能唤来仙鹤作伴,这些拟人化的描写让冬景顿时生动起来。
中间写到访寺过程:他们兴致来了说走就走,连家人都没告知,几位白发老友相约寻找超脱尘世的乐趣。沿着水路不到十里就到了圣因寺,喜爱这里曲折的水道和茂密的树林。寺院庄严肃穆,大恒禅师独自静坐,气质清秀孤高。诗人用"雪竹"形容禅师清高的修行,用"风蒲"比喻他精妙的诗句,可见对禅师的敬重。
后段写他们与禅师品茶论道直到黄昏,又登高远眺云雾缭绕的景色,感叹这美景连著名画家也难以描绘。最后以赏梅作结:看到几朵绿萼梅花在寒冬绽放,诗人愿化作蝴蝶绕树飞舞;又联想到隐居在此的诗人林逋(以"梅妻鹤子"闻名),但觉得再写"暗香疏影"的咏梅名句已是多余。
全诗妙在将冬日清游、访僧问道、赏景咏梅等雅事自然融合,语言清新脱俗,既写实景又充满想象力,展现了古代文人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高雅情趣。特别是最后关于梅花的描写,既赞美了梅花凌寒独放的精神,又巧妙致敬了咏梅典故,显得余韵悠长。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