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旅途中借宿寺庙时的所见所感,通过细腻的观察展现了宁静深远的禅意。
前两句"斜日半窗明,无人独掩扃"像一幅黄昏剪影:西斜的阳光透过半扇窗户,诗人独自关着门。一个"独"字就让人感受到寺庙的幽静。
中间四句用声音和画面交织出寺庙的生机:屋檐下的风铃偶尔叮当作响,像在自言自语;经年的雪松依然苍翠挺拔;时而可见喜鹊在枝头跳跃;隐约能听见细微的泉水叮咚声。这些"风铃"、"雪柏"、"立鹊"、"微泉"的意象,看似平常却充满禅机,连风铃都仿佛有了灵性。
结尾"老僧浑不语,危坐卷残灯"最妙:老僧沉默打坐,在将尽的灯影里纹丝不动。这个画面既真实又空灵,不用说什么道理,光是这个场景就让人感受到佛门的清净与超脱。
全诗就像一组电影镜头,从夕阳到老僧,由远及近,最后定格在那盏将熄的油灯上。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透过这些静谧的细节,我们能体会到他对这种远离尘嚣的生活的向往。最打动人心的往往就是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
孙觌
孙觌dí(1081~1169)字仲益,号鸿庆居士,常州晋陵(今江苏武进)人。孝宗乾道五年卒,年八十九(《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孙觌为人依违无操,早年附汪伯彦、黄潜善,诋李纲,后复阿谀万俟卨,谤毁岳飞,《宋史》无传。孙觌善属文,尤长四六。著有《鸿庆居士集》、《内简尺犊》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