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下亭
鹊湖风厉水拍堤,菰芦冻折渔梁危。
天寒鰦鷠不复跃,目落鵁鶄时自飞。
渚烟苍苍沙历历,中有虚亭俯空碧。
长廊诗句光怪多,杜陵野老留遗迹。
芜没千秋谁再新,直栏横槛压波纹。
月明四面渔歌起,争唱齐州李使君。
天寒鰦鷠不复跃,目落鵁鶄时自飞。
渚烟苍苍沙历历,中有虚亭俯空碧。
长廊诗句光怪多,杜陵野老留遗迹。
芜没千秋谁再新,直栏横槛压波纹。
月明四面渔歌起,争唱齐州李使君。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冬天历下亭的萧瑟景色,同时融入了历史人文的厚重感。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冬日湖亭的立体画卷
前六句像一组电影镜头:刺骨寒风中,鹊山湖波浪拍打堤岸,枯萎的芦苇丛里渔梁(捕鱼设施)摇摇欲坠。湖水冷得连鱼都不跳了,只有白鹭在暮色中孤独飞翔。沙洲上雾气弥漫,历下亭就静静矗立在这片灰蓝色的背景中。诗人用"冻折""危""不复跃"等词,把冬天的严酷写得触手可冷。
2. 古今交汇的文化地标
"长廊诗句"两句突然把时间拉长——这里曾是杜甫(杜陵野老)留下诗篇的地方。斑驳的诗句在长廊上闪着微光,就像穿越时空的密码。后两句"芜没千秋"则道出岁月无情,直到李使君(当地官员)重修亭台,栏杆重新倒映在水中,历史才重新被唤醒。
3. 动静相宜的情感升华
结尾突然热闹起来:月光下渔歌四起,百姓都在歌颂重修亭子的李使君。这个转折很妙,从开头的苍凉到结尾的生机,就像冬天里突然听到春天的前奏。百姓的渔歌既是现实场景,也暗含对文化传承者的礼赞。
全诗就像用文字搭建的历下亭——既有冬景的筋骨,又有人文的血肉。最打动人处在于:它让读者看见一座普通亭子如何承载着自然变迁与人文记忆,最终在百姓歌声中获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