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词描绘了一位多愁善感的女子形象,通过细腻的感官描写展现她的美丽与哀愁。
上片写女子的穿着打扮和环境氛围:
"茜丝"指深红色的丝织物,"沈水"暗示衣物像沉水一样垂坠,茱萸的冷香烘托出清冷氛围。她穿着轻薄的纱衣,衣领像天牛幼虫(蝤蛴)的颈部般白皙修长。晚风中她显得格外纤瘦,松散的发髻像云朵般垂在双肩。这些描写用丝绸、昆虫等精致比喻,突出女子柔弱优雅的气质。
下片刻画女子的神态动作:
她的眼神像水波般灵动,仿佛随时会流出来(暗含泪光),用绣着飞鸾的衣袖擦拭湿润的眼角。最后她愁闷地调试玉笙乐器,只吹奏一声就蕴含无限深情。这里"眼波""飞鸾袖"等意象既展现她的娇媚,又暗示着难以言说的心事。
全词特色:
1. 通篇没有直接写"愁"字,但通过"冷""瘦""湿"等字眼营造出淡淡忧伤
2. 用丝绸、昆虫、云朵等柔美意象堆叠出视觉画面
3. 结尾"一声无限情"留下想象空间,让读者自行体会女子心事
4. 通过衣着、动作等细节描写,塑造出活生生的闺阁女子形象
这种含蓄婉约的写法,让读者既能感受到女子的美丽动人,又能体会到她内心隐约的哀愁,展现了宋代婉约词的精妙之处。
项鸿祚
项鸿祚(1798~1835)清代词人。原名继章,后改名廷纪,字莲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两应进士试不第,穷愁而卒,年仅三十八岁。家世业盐筴,巨富,至君渐落。鸿祚一生,大似纳兰性德。他与龚自珍同时为“西湖双杰”。其词多表现抑郁、感伤之情,著有《忆云词甲乙丙丁稿》4卷,《补遗》1卷,有光绪癸巳钱塘榆园丛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