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送别朋友张晴峰去浙江担任教育官员时写的,字里行间既有对友人的期许,也暗含对官场和自然的思考。
前四句写友人赴任:张晴峰多年来志向远大("题柱"指立志),如今终于独自乘马车南下任职。他谦逊地推辞过清贵的官职("逡巡自谢"),性格淡泊却因不擅钻营留下了"笨拙官员"的名声——这里看似说友人不懂官场套路,实则赞扬他正直不阿。
后四句转向浙江风光:用"两高峰"的冷峻青翠和西湖"十里波光"的碧绿荡漾,勾勒出浙江山水之美。最后巧妙用苏轼的典故——苏轼曾主政杭州,如今诗作虽已被人淡忘,但湖山依旧,暗示友人此去要像苏轼一样,在山水间留下自己的政绩文名。
全诗亮点在于:
1. 用"拙宦"反语赞美友人清廉
2. 山水描写明丽如画,冷色调的"峭茜"与暖色调的"翠萦盈"形成视觉碰撞
3. 结尾用苏轼典故不露痕迹,既点明浙江人文底蕴,又寄托对友人的厚望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