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同年汪谨堂尚书临黄庭内景经卷后
墨花四照云生壁,玉版笺凝冰雪色。一粒丹砂九转成,抽毫直接神仙迹。
宣和题字何足疑,世有识者当心知。且喜神物在人世,得公妙笔能传之。
想公下笔时,不知笔在手。临池恍惚灵境开,中有洞天名小有。
紫微南岳坐琼台,列侍蓉冠鸣佩玖。金环约臂两青童,采采琪花斟玉酒。
忽然墨雨飞空来,元气荡胸风入肘。方圆自我结构遗,不系若惊神独守。
此书后出千余年,遂与《黄素》争后先。前辈见之应避席,世间石本空雕镌。
我生愿作主书史,鍊骨未成将老矣。可得从公乞数行,往问山中许道士。
现代解析
这是一首赞美汪谨堂尚书临黄庭内景经卷的诗词。诗中描绘了墨色的光芒、玉版的质地和书法的神韵,展现了书法家高超的技艺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下面我将逐句进行分析:
1. “墨花四照云生壁,玉版笺凝冰雪色。”描绘了书法家书写时的情景,墨色四溢,如云彩映照在墙壁上,玉版笺纸凝结着冰雪般的洁白。
2. “一粒丹砂九转成,抽毫直接神仙迹。”描述了书法家的笔法精妙,如同炼丹砂经过九转而成,笔触之间仿佛直接描绘出神仙的踪迹。
3. “宣和题字何足疑,世有识者当心知。”表达了对于汪谨堂的书法技艺的肯定,认为他的题字无需质疑,世界上懂得欣赏书法的人自然能够明白其美妙之处。
4. “且喜神物在人世,得公妙笔能传之。”赞美了汪谨堂能够传承这份神物(指书法之美)的妙笔,让人感到欣喜。
5. “想公下笔时,不知笔在手。”描绘了书法家书写时的投入状态,似乎忘记了手中还有笔,完全沉浸在书写的过程中。
6. “临池恍惚灵境开,中有洞天名小有。”描述了书法家在书写时仿佛进入了一个灵境,这个灵境中有一个名为“小有”的洞天,展现了他的书法世界。
7. “紫微南岳坐琼台,列侍蓉冠鸣佩玖。”进一步描绘了书法家书写时的场景,仿佛身临其境,有紫微星照耀,南岳为伴,坐在琼台上,周围侍立着佩戴蓉冠和佩饰的人。
8. “金环约臂两青童,采采琪花斟玉酒。”描绘了书法家身边的环境,有金环约臂的青童,采摘琪花,斟玉酒,充满了神话色彩。
9. “忽然墨雨飞空来,元气荡胸风入肘。”描述了书法家书写时笔墨如雨的情景,元气激荡在胸怀之中,仿佛风从肘间吹入。
10. “方圆自我结构遗,不系若惊神独守。”赞美了书法家自我创造的结构和笔法,不受拘束,仿佛神灵守护。
11. “此书后出千余年,遂与《黄素》争后先。”将汪谨堂的书法与千年前的《黄素》相提并论,表达了对其书法价值的极高评价。
12. “前辈见之应避席,世间石本空雕镌。”认为前辈书法家见到汪谨堂的书法应该避席而起,表示尊敬,世间刻石难以与其相提并论。
13. “我生愿作主书史,鍊骨未成将老矣。”表达了诗人自己也想成为书法史的主宰,但骨力尚未炼成,已经感到老去。
14. “可得从公乞数行,往问山中许道士。”最后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够从汪谨堂那里乞求几行书法的愿望,或者去山中向许道士请教。
整首诗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描绘了书法家的高超技艺和书写时的情景,充满了对书法的赞美和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