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刘善长归北安省亲(其父守北安,九岁为质子)

九龄颖悟已惊人,乃父分茅善抚民。
郑忽身为周室质,贾生议屈汉庭臣。
行攀郤桂荣三釜,暂著莱衣省二亲。
勿讶班荆歌陟屺,小人有母在江滨。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叫刘善长的年轻人回北安探望父亲的故事。全诗通过几个历史典故,既赞美了刘善长的才华和品德,又表达了对他们父子情深的感动。

开头两句说刘善长九岁就聪明过人,他父亲是个善于治理百姓的好官。这里用"分茅"(古代分封诸侯的仪式)暗示他父亲是地方长官。

中间四句用了三个典故: 1. "郑忽"是春秋时郑国太子,被送到周朝当人质,比喻刘善长小小年纪就离家。 2. "贾生"指汉代才子贾谊,虽然才华横溢但仕途不顺,暗示刘善长可能也怀才不遇。 3. "郤桂"用晋国郤氏家族三兄弟都当大官的典故,"莱衣"用老莱子七十岁还穿彩衣逗父母开心的故事,既夸刘善长将来会显贵,又赞他现在孝顺父母。

最后两句最感人:不要说路边相遇的人为何要唱歌思念母亲("班荆""陟屺"都是思念母亲的典故),因为我自己的老母亲也在江边盼着我呢。这里诗人突然插入自己的感受,让整首诗的情感更加真实动人。

全诗妙在把历史典故用得自然贴切,既赞美了刘善长,又通过最后两句的"突然转折",让读者感受到天下游子对父母的牵挂。这种将他人故事与自身情感相结合的写法,让诗歌既有历史厚重感,又充满生活气息。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