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清明时节祭奠父亲时的悲痛与无奈,情感真挚而深沉。
首联"蕨薇留寸草,桑梓别经年"用野菜和野草比喻自己微薄的心意,暗示自己常年在外,无法好好尽孝。就像现代人工作太忙,很少回家看望父母一样。
颔联"积雨崩丘垄,名山失简编"写雨水冲坏了父亲的坟墓,珍贵的书籍也散失了。这既是对现实场景的描写,也暗喻父亲去世后家道中落,就像现在很多人家老人去世后,老房子渐渐破败一样。
颈联"大招空有赋,薄祭竟无田"说虽然想写祭文悼念父亲,但家里穷得连祭田都没有。这就像现代人想给逝去的亲人办个体面的葬礼,却因为经济困难而力不从心。
尾联"洒尽皋鱼泪,苍茫对昊天"用典故表达自己哭干了眼泪,只能无助地望着苍天。就像我们现在失去亲人时,除了痛哭和仰望天空,什么都做不了的那种无力感。
全诗用朴素的语言,通过描写清明扫墓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父亲深深的思念和无法尽孝的愧疚。诗中那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是很多现代人都能感同身受的。
屈大均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字翁山、介子,号莱圃,汉族,广东番禺人。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