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家族衰败中的长辈,在短短两个月内接连送走三位亲人后,含泪写下的悲痛之作。
前两句直接点明家族现状:我们家族已经衰败得很厉害了,最近两个月却接连有人去世("窀穸"指坟墓)。老人拄着拐杖的手("扶藜手")还没缓过劲来,就不得不一次次为亲人送葬("执绋"是拉着棺材绳子的送葬仪式)。
中间四句藏着双重悲凉:看着逝者安详闭眼,知道他们灵魂已得安宁;看到简朴的葬礼,明白这是子孙贫穷的无奈选择。这里既有对逝者的安慰,也暗含对家族落魄的心酸——连体面的葬礼都办不起了。
最后两句最戳心窝:本以为自己眼泪都快流干了,没想到最让人伤心的,是看着比自己年轻的后辈先走。这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比寻常的生死离别更摧心肝。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就像一位老人坐在坟前喃喃自语。通过"扶藜手""俭葬"这些具体细节,我们能看到一个落魄家族的真实境况,更能感受到老人强忍悲痛、努力操持后事的坚韧,以及面对家族凋零的深深无力感。这种用平淡语言说锥心之痛的手法,反而比嚎啕大哭更有冲击力。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