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移文哨遍
嵩少为仕宦捷径者,读而羞之,是足为勇退者之鼓吹。阳翟蔡侯原道,恬于仕进。其内吕夫人有林下风。相与营归欤之计而未果,则嘱予以此文度曲,且朝夕使家童歌之,亦可想见泉石之胜。其词曰:
世有达人,潇洒出尘,招隐青霄际。终始追。游览老山栖。藐千金、轻脱如屣。彼假容江皋,滥巾云岳,缨情好爵欺松桂。观向释谈空,寻真讲道,巢由何足相拟。待诏书来起便驺驰。席次早焚烈芰荷衣。敲朴喧喧,牒诉匆匆,抗颜自喜。
嗟明月高霞,石径幽绝谁回睇。空怅猿惊处,凄凉孤鹤嘹唳。任列壑争讥。众蜂竦诮,林惭涧愧移星岁。方浪枻神京,腾装魏阙,徘徊经过留憩。致草堂灵怒蒋侯麾。扃岫幌、驱烟勒新移。忍丹崖碧岭重滓。鸣湍声断深谷,逋客归何计。信知一逐浮荣,便丧素守,身成俗士。伯鸾家有孟光妻。岂逡巡、眷恋名利。
世有达人,潇洒出尘,招隐青霄际。终始追。游览老山栖。藐千金、轻脱如屣。彼假容江皋,滥巾云岳,缨情好爵欺松桂。观向释谈空,寻真讲道,巢由何足相拟。待诏书来起便驺驰。席次早焚烈芰荷衣。敲朴喧喧,牒诉匆匆,抗颜自喜。
嗟明月高霞,石径幽绝谁回睇。空怅猿惊处,凄凉孤鹤嘹唳。任列壑争讥。众蜂竦诮,林惭涧愧移星岁。方浪枻神京,腾装魏阙,徘徊经过留憩。致草堂灵怒蒋侯麾。扃岫幌、驱烟勒新移。忍丹崖碧岭重滓。鸣湍声断深谷,逋客归何计。信知一逐浮荣,便丧素守,身成俗士。伯鸾家有孟光妻。岂逡巡、眷恋名利。
现代解析
这首词讲的是一个看透官场、向往山林的洒脱故事,用对比手法讽刺了假清高的伪君子,赞美了真隐士的品格。
上片:真假隐士的对比 1. 真隐士:开篇塑造了一位超脱世俗的高人形象——视金钱如破鞋,只爱青山绿水。这种人对朝廷诏书毫无兴趣,烧掉官服(芰荷衣象征隐士身份),铁了心归隐。 2. 假隐士:接着讽刺那些假装隐居的投机分子。他们穿着隐士衣服(滥巾云岳),心里却惦记着升官发财(缨情好爵),甚至把松桂(象征高洁)都骗了。等朝廷诏书一到,立刻快马加鞭去当官,还得意洋洋。
下片:归隐的艰难与坚守 1. 自然在嘲笑:说这些假隐士让山林都觉得羞耻(林惭涧愧),连瀑布声都停了,仿佛在质问:你们这些逃兵(逋客)还怎么有脸回来? 2. 夫妻同心归隐:最后用东汉梁鸿(伯鸾)和妻子孟光的典故,表扬蔡侯原道夫妇——真正的隐士连一秒都不会犹豫(岂逡巡),哪会贪恋名利?他们"营归欤之计"(计划回乡)的日常,比任何官位都珍贵。
核心魅力: - 生动比喻:把做官比作"敲朴喧喧"(衙门打板子的吵闹),把隐居比作"鸣湍深谷"(清幽瀑布),一听就懂。 - 戏剧化反差:假隐士"抗颜自喜"(厚着脸皮得意)的嘴脸,和真隐士"轻脱如屣"(扔官帽像扔鞋)的潇洒形成强烈对比。 - 接地气哲理:最后点破——追名逐利就会丧失初心(便丧素守),变成庸俗之人,现在读来依然警醒。
王安中
王安中(1075~1134) 北宋末、南宋初词人。字履道,号初寮。中山阳曲(今山西太原)人。年青时曾从师苏轼、晁说之。晁教以为学当谨初,故牓其室为初寮。哲宗元符三年(1100)进士。徽宗时历任翰林学士、尚书右丞。以谄事宦官梁师成、交结蔡攸获进,又附和宦官童贯、大臣王黼,赞成复燕山之议,出镇燕山府。后又任建雄军节度使、大名府尹兼北京留守司公事。靖康初,被贬送象州安置。高宗即位,又内徙道州,复任左中大夫,不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