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大夫入为司徒领太仓事时余方上书乞骸赋此赠别 其二
大道无町畦,万类时并育。
苟非日相啮,焉在伤局促。
余岂工宦人,逝当返空谷。
嗟此尧汤世,三岁谷不熟。
所患已剥肤,岂惟仅蒿目。
矫矫耿寿昌,常平初见属。
涣汗今大号,屯膏古明勖。
窃因有氏言,君以百姓足(时余方避言)。
苟非日相啮,焉在伤局促。
余岂工宦人,逝当返空谷。
嗟此尧汤世,三岁谷不熟。
所患已剥肤,岂惟仅蒿目。
矫矫耿寿昌,常平初见属。
涣汗今大号,屯膏古明勖。
窃因有氏言,君以百姓足(时余方避言)。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辞官归隐时写给朋友耿大夫的赠别之作,核心思想是表达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和自己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奈。全诗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来理解:
1. 社会现实批判(前八句)
诗人开篇用"大道本该畅通无阻,万物自然生长"的理想图景,对比现实中"百姓像困兽般互相撕咬"的惨状。他自白并非官场能手,决定归隐山林,但看着连续三年的灾荒("尧汤世"是反讽,表面说圣君时代实则暗指昏聩),百姓痛苦已深入骨髓,不仅是看着难受这么简单。
2. 对耿大夫的嘱托(中间六句)
这里用耿寿昌(汉代创立"常平仓"的贤臣)比喻耿大夫,希望他推行惠民政策。"涣汗大号"指皇帝颁布新政,"屯膏明勖"说积蓄粮食很重要,最后直接叮嘱:要记住"百姓富足国家才能富足"的道理(化用《论语》"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3. 诗人的处境(末句)
最后补充说明自己此时正因言获罪在避祸,暗示这些治国良言自己已无法直言进谏,只能托付给朋友。
全诗亮点在于:
- 用"困兽互咬"比喻百姓在灾荒中的悲惨,画面冲击力强
- "尧汤世"的讽刺手法,表面赞美实则批判
- 通过历史典故(耿寿昌)既夸赞朋友又寄托政治理想
- 结尾处突然交代自身处境,让前面的忧国之情更显悲凉
诗人看似要归隐,实则满心牵挂百姓,这种"欲走还留"的矛盾心理,正是古代正直官员在乱世中典型的精神困境。